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,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,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治疗上的认识误区,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治愈小儿腹泻,对此龙湖天佑医院部指出,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,需要警惕小儿腹泻的七个治疗误区。
一、腹泻就是吃了脏东西,一定要吃抗菌素。
腹泻的病因很多,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。感染性的腹泻也不一定完全是细菌引起的, 小儿腹泻多数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,细菌感染而致腹泻只占少数,但不少儿科医生常不问青红皂白,一概用抗生素。这种做法不仅浪费药材,更严重的是使不少患儿毫无必要地遭受抗生素毒副作用的侵害,甚至出现耳聋、肾损害、严重过敏反应等。举例说明,小孩子常见的秋季腹泻,就是由轮状病毒引起,此时如果用抗菌素,不但治不好腹泻,还会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,延长病程。对于一些因为天气忽然变化或喂养不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,也根本不用抗菌素,用些肠黏膜保护剂和调整肠道菌群的活菌制剂,一般来说就可以了。所以腹泻的孩子一定要大便化验,来初步区分腹泻的原因。必要时还要进行血常规化验,这些小化验都非常重要,不要怕麻烦省略。
二、腹泻就要马上止泄
许多家长治病心切,要求马上要给孩子止泄,否则就认为你水平差。其实腹泻就象发烧一样的道理,也是机体的一个防御的反应,身体里有了“脏东西”,它就要设法排出去,例如得了痢疾的孩子,如果用厉害的止泄药,肠道内的“脓”排不完全,反而会加重病情。又例如秋季腹泻,是自限性疾病,一般腹泻要一周左右,不可能马上好,住院主要是补液治疗,防止脱水引起并发症。有些家长不理解,意见很大,他们认为在医院没有治疗效果。另外,临床上偶尔 也用复方苯乙哌啶止泻。苯乙哌啶是一种抗肠蠕动药物,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。 但是,苯乙哌啶的“致命弱点”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,这就是它有严重的神经毒性。用苯乙哌淀止泻,对于中枢神经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儿来说,可影响大脑功能发育。目前,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呼吁,要求各国卫生管理部门采取措施,停止该药的临床应用。
三、腹泻就要让孩子饿着。
饥饿疗法“小儿腹泻,应立即停止进食”,这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,如今发现对小孩尤其是小婴儿不适用。小儿腹泻时,大量水分、营养素、无机盐排出体外,如果再禁食,无疑会使丢失的水分、营养素、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。连续数日,不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,也会使孩子抵抗力进一步下降,出现继发症。所以小婴儿在喂养方面,可以暂时停止辅食的添加,减少牛奶摄入的同时(牛奶是细菌培养基,适合细菌生长),可以适当的喂点酸牛奶;而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停止牛奶,喂些小米粥或大米粥,都是有利恢复的方法。总之,腹泻时,重要的是防止孩子脱水,可以在药店购买口服补液盐(8毛钱一袋),按照医嘱服用。
四、活菌制剂与抗生素同用。
乳酶生,妈咪爱,普乐拜尔,金双岐等都是一种活菌制剂,进入肠道后,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活菌,调整肠道菌群,对因抗生素或其他原因化学导致的菌群失调症有显著疗效。但不少小儿家长,甚至有些医生,常在应用这写药的同时使用抗生素,以为“双管齐下”效果更佳。其实,抗生素在杀灭肠道致病菌的同时,也杀灭了这些有用的活菌。二者同时用不仅不能加强疗效,反而会降低疗效,贻误患儿治疗,所以一定要隔开开时间吃。
五、腹泻就要打吊针
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,简称ORS液(药店有买,很便宜),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脱水行之有效的一种首选疗法,对于轻度中度脱水都有很好的效果。只要喂养得当,孩子完全免去皮肉之苦。但是小婴儿要慎用,要稀释后用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六、大便次数多就是腹泻
6个月的婴儿,尤其是一些吃母乳的婴儿,虽然每日大便可达6~7次,甚至上十次,呈黄绿色,较稀,含白色颗粒或小奶瓣,甚至粘液,但无脓血,镜检下仅见脂肪球无红细胞、白细胞,婴儿精神和食欲良好,无发烧、呕吐等腹泻常有的伴随症状,体重增长正常。此时不必担心,也不必用药,更无需为改变大便性状而改吃牛奶。一般在添加辅食后生理性腹泻自然痊愈。
七、小孩子可用氟哌酸
动物实验证明该药对小孩的软骨发育有影响,所以临床上轻易不给18岁以下孩子用 。丁氨卡那也废除用了,因为有耳毒性。临床上一般用头孢菌素,或多黏菌素以及磷霉素。具体请根据专科大夫的建议选用。